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精彩大结局 长篇 王树增 全本免费阅读

时间:2018-05-02 12:20 /校园小说 / 编辑:李主任
主人公叫中华帝,慈禧,康有为的小说是《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它的作者是王树增写的一本军事、机甲、铁血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袍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导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小说时代: 现代

小说主角:李鸿章慈禧康有为中华帝

需用时间:约9天零1小时读完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在线阅读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精彩章节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之各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第九款。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文内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王岛、山海关。

第十款。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上谕,以永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二)西历本年二月十三、二十一、四月二十九、八月十九等,即中历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本年正月初三、三月十一、七月初六等上谕,一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载明。

(三)西历本年八月十九,即中历七月初六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各城镇,止文武各等考试。

(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上谕,以各省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以上谕旨,现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

第十一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现按照第六款赔偿事宜约定,中国国家应允襄办改善北河黄埔两路,其襄办各节如左:

(一)北河改善河,在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会同中国国家所兴各工,近由诸国派员重修,一俟治理天津事务还之,即可由中国国家派员与诸国所派之员会办。中国国家应付海关银每年六万两,以养其工。

(二)现设立黄埔河局,经管、整理、改善缠导各工;所派该局各员,均代中国暨诸国保守在沪所有通商之利益,预估二十年,该局各工及经营各费,应每年支用海关银四十六万两;此数平分,半由中国回家付给,半由外国各涉者出资。该局员差并权责及款之详各节,皆于附文件内列明。

第十二款。西历本年七月二十四,即中历六月初九降旨,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

此上谕内,已简派外务部各王大臣矣。且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均已商定,由中国全权大臣屡次照会在案,此照会在附之节略内述明。

兹特为议明,以上所述各语,及附诸国全权大臣所发之文牍,均系以法文为凭。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按以上所述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文内各款,足适诸国之意妥办,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煞猴所生之局完结,诸国亦照允随行。是以诸国全权大臣,现奉各本国政府之命代为声明,除第七款所述之防守使馆兵队外,诸国兵队即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九月十七,即中历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全由京城撤退,并除第九款所述各处外,亦于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九月二十二,即中历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由直隶省撤退。

今将以上条款,缮定同文十二份,均由诸国、中国全权大臣画押,诸国全权大臣各存一份,中国全权大臣收存一份。

一千九百零一年九月初七在北京定立。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

(原载《义和团》。《辛丑条约》尚有附件十九件,略。)

附录二

198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厂桥总参文化部的仓库里与电影队里的几个战士吃西瓜,电话铃响,我拿起话筒,听到一个大嗓门在里边说:“莫言吗?我是王树增,现在在你们大门,你出来吧。”

早就知王树增是原武汉空军的创作员,1984年我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时,就在学校的礼堂里看过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骆驼草》,随又在《八一电影》上看到了他的好几个剧本。当时我以为他是个搞电影的,与我这个写小说的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很,1985年和1986年里,他的中篇小说《鸽哨》、《孟炒》、《黑峡》、《鱼》、《月斑》、《破译》,分别在《收获》、《当代》、《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昆仑》等著名的刊物发表,《鸽哨》还得到了王蒙先生的赞赏。

也许是出于偏见,当时也是军队年作家的我却对很多军队年作家有一丝丝温的敌意,因为我总到他们趾高气扬,好像军队是他们家的一样。所以那时尽管我对这个风头正健的王树增从心里佩,也有一些结识的机会,但还是放弃了。现在想起来,如果我在读军艺时就与王树增成为朋友,也许我犯的错误就会少一些。

王树增站在我们大院的门材高大拔。那时他虽然已经转业到了鲁迅文学院担任办公室主任,但浑的军人气儿还是呼呼地往外冒。他站在我们大门那两个笔的哨兵旁,既像他们的又像他们的连。我对哨兵说这是武汉军区的伞兵营,哨兵地一个致敬礼,就把我和王树增放去了。他来找我一是员我去上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办的作家研究生班,二是让我跟他一起去玉门油田给文学青年讲课。这两件事我都不愿去,但王树增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把我说了。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王树增来员我,我不会去读研究生班,也不会去玉门。如果我不读研究生我就不知“来”是“COME”“去”是“GO”,不去玉门就不知石油是怎样从地下冒出来的。

我们乘火车摇晃了三天两夜,在一个弘捧西沉的傍晚抵达玉门。正当酷暑时节,我们出京时穿着衫短,但一到玉门车站,冷风习习,寒气人,我打着哆嗦,到自己像一只脱了毛的公。可人家王树增就像没事似的,高声大嗓地跟玉门人寒暄。给玉门的文学青年讲了一个星期的课。我有高原反应,头猖禹裂,基本上靠王树增讲。他连吹带唬,竟然很受欢。石油工人拉来一小拖西瓜卸到我们的间里让我们吃。西瓜个个好,瓤黑籽,入。王树增说讲课的事他包了,但一小拖西瓜让我必须在一周内吃完。他还说最治头的就是西瓜。每天王树增去讲课时,我就在间里吃瓜。

讲完课油田派车拉我们去敦煌参观,游石窟找飞天,爬鸣沙山看月牙泉,还到了电影《敦煌》的外景地租了戏装照相。王树增盔披甲,手持大刀,威风凛凛,果然是大将军八面威风;我与他同样装束,但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当时我就想,王树增这样的人转了业和我这样的人还不转业都是军队的遗憾。

从玉门回来不久,就去了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王树增在职学习,与我同学。我那时还比较年,脑子里有资产阶级思想,上课时喜欢看排漂亮女生的脖子和头发,一堂课下来,脑子幻想,老师讲的什么我基本上不知。王树增看我这样子,恨铁不成钢,就经常把我到他的宿舍里,严肃地批评我,委婉地开导我,提醒我一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二要保持革命军人的气节。在他的育帮助下,我头脑里的资产阶级思想得到了很大克,能够认真听课了,学习自然也有了步。

这时我跟王树增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密朋友,我对他说很想转业,他说你千万不要转业,还是军队好。我说你为什么要转业呢?他说当时部队有一个转业回北京的名额,但回来悔了。他是个听到军号就讥栋的人。他是个嗅到军营大锅饭的气味就胃大开的人。他是个天生的当兵的材料。他说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回到队伍里。我们毕业典礼那天,正好海湾战争爆发,他对我说他一定要归队。正好部队急需剧本创作人才,他果然就归了队,成了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编剧。

最近的消息是:王树增写出了60万字的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写得很有些惊心魄。我的朋友王树增,现任武警创作室创作员,此曾任武警文工团副团,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副团、编剧,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在职研究生,武汉空军创作室创作员,武汉空军文工团编剧(曾登台演出过话剧、相声),武汉空军某部伞兵,山西临汾地区队知青,北京学生,儿童。

提起他的作品他总是说那不值一提,但提到他的8年伞兵生活,他的话就会滔滔不绝。

“我总忘不了那一刹那——飞机载着我们这些全副武装的伞兵在拂晓幽暗的天空中爬升、爬升,突然,一股温明丽的颜硒庄蛮了我年的脸……”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次,他站着,笔,像一棵松树,眼睛里闪烁着心驰神往的光彩,对我说:“那时候,我们经常从天而降……”

(摘自《军营文化天地》2000年第5期)

附录三

★《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

莫言:树增,首先祝贺你在《远东朝鲜战争》之又写出了《1901年》这样一部大书。我觉得这两本书都有以往纪实类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贵素质:客观者比者更为明显。我很想知,面对浩如烟海的素材,你是用什么样的度来判别和选取的?

王树增:书写的历史毕竟不是历史本,所有关于历史的记述都难免评价,因此,“客观”地叙述历史只是相对的。这个客观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程的客观,还包括“评价”上的“客观”——这个客观也许更有意义些,因为对历史的回顾,其有价值的意义在于回答当代人生存状中的某种困

写《1901年》的时候,我对史笔记给予了极端的重视。我赞同鲁迅先生的论断,从更“接近真实”的角度上讲,史笔记比官修正史可靠得多。但无论正史还是史,都有一个取舍问题。我对史料的判定原则是:有明显标榜其政治立场者,剥其伪装反向取证;对人物、时间、地点有明显编造者,究其为什么编造弃用;故玄虚装神鬼者,当戏剧剧本看待;躲躲闪闪屹屹汀汀者最有价值,其忸怩之处往往就是真实所在。

莫言:去年的5月份,我们一起专程去保定参观了直隶总督衙门。当时,我正在创作《檀刑》,我去保定的目的是想看看衙门的布局和结构,以免犯了技术的错误。你的《1901年》中的好几个重要人物都在这座衙门里当过总督,而总督府对面的莲池书院里也发生过触目惊心的故事。我想知的是,在那次参观中,你想了些什么?你还记得总督衙门那座刚刚修建起来的、肯定比过去的要辉煌的牌坊吗?

王树增:当时我觉你不是去游览一个古迹,而是如同回老家,去见一个值得纪念的先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对历史中的“权”存在一种畏惧和仰慕,仅仅看见总督府里的那官轿就足以令我们这些草民心灵栗想入非非了。当时你举起相机要拍照,结果被看轿子的工作人员训了一顿,似乎你的闪光灯一闪,轿子就可能灰飞烟灭。其实,整个总督府、整个清王朝就是一大轿子,尽管你我的先人当年无不抬得有滋有味。

莲池书院就看见了民国要员修建的别墅,然就是几对耳鬓厮磨的恋人,只有你我两个心怀鬼胎的家伙一路东张西望。1900年夏天,70多岁的清廷重臣、户部尚书、光皇帝的老丈人崇绮自己搓好了一绳子,吊在书院的偏里。无论正史还是史,都没有记载他到底在哪间屋子里,于是我觉得每间屋子里都捞祖缭绕。

历史是平民创造的,历史是平民的历史。我对当今电视电影中那个拖着辫子神气活现的“皇上”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如果说到历史的辉煌的话,和那些个“皇上”无关,包括风雅的乾隆和懦弱的光绪。《1901年》不是写“皇上”的书。在《1901年》中,我过多地使用了“平民”这个字眼,这是中国人不太习惯的名词,但我觉得只有这个名词才备广泛,它包括除了“皇上”和“皇”之外的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子过得远不如今人想象得那般滋豪华的官吏们。就政治而不是文化而言,大清国从来没有辉煌过,即使今天的人修建了辉煌的牌坊。那座今人修建的牌坊下有个小广场,孩子们在嬉戏,恋人们在昵,倒是一派温情。这是我们留恋生活的最充足的理由。

★我对“纪实文学”这个名称到疑

莫言:在你的这部著作中,涉及到了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等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我想知你如何评判这些人物?

王树增:许多人都自称懂点辩证法,但是到了用的时候又大都糊

《1901年》第一章中关于康有为的篇幅不少,我喜欢这个格和行为都颇奇特的知识分子。他是试图改中国政的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但也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士”,这就使他在100年居然主张在紫城里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同时又对封建帝制的留恋到了至不悟的地步。这火不相容的两面,才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对李鸿章的评判更是历史上的一大难点。我们从小接受的育使我们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一个险的卖国贼,好像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没别的事,整天就忙着把中国人往渊里推了。可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在享受着百年洋务运的成果,而李鸿章恰恰是引导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洋务运的无可争议的首脑。恐怕最不好评价的就是袁世凯这个人物了,因为他不但是封建帝制下的二品大员,到了民国他居然当了一届共和制政的总统。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他更复杂的人物了。

我不是历史学家。在任何场我都心虚地宣布:《1901年》不承担对历史上那些不一般的历史人物定的任务,当然也就无法承担歌颂谁或谴责准的任务。

莫言:据我的阅读经验,我认为《1901年》是一部既让人到热血沸腾、心疾首但同时却又妙趣横生的书。我想,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你在书中使用了许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的素材。譬如辜鸿铭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参加对外谈判,怒斥他当年的学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譬如李鸿章去本谈判被;譬如李鸿章访俄竟然由一个俄国商人接待,等等。《1901年》里许多生得比小说还要小说的节,你认为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王树增:“比小说还要小说”的节不是小说,是历史事件。写小说的人对所谓情节的编织其实远不如历史生活本奇妙生

和《远东朝鲜战争》一样,在《1901年》中我没有做任何历史事件上的虚构,不是我不会,是不能,也不敢。《1901年》的写作艰难得多,仅仅依据正史不甘心,大量参考芜杂的史笔记也头。近代史和笔记虽然率真天然,但多如翰海,良莠混杂,年代久远,考证起来颇有难度。我的原则是,我认为可信,或者我拿不准但有提供给读者判断价值的史料,小心慎重地采用。

莫言:实事是地说,这些年来,所谓的纪实文学,已经有走到了穷途末路之相,有的人甚至将此做为利的手段。几年历史散文很,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像你这样,用洋洋60万言的巨大篇幅来全方位地描述一个封建王朝的断年史的,实属罕见。接下来,你是否还要按照这条路子写下去?

(81 / 82)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作者:王树增 类型:校园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